海水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,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。新技术的应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是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以下是一些海水养殖的新技术及其经济效益分析。 新技术1. 循环水养殖系统(RAS) - 该系统通过
虾类养殖水质管理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方面:
1. 溶氧管理
溶氧是虾类生长的关键指标,应维持在5 mg/L以上。低氧会导致虾类摄食下降、生长缓慢甚至死亡。增氧措施包括:
- 合理配置增氧机(如水车式、叶轮式),每亩水面配备1.5-2 kW功率;
- 控制养殖密度,避免生物耗氧量过高;
- 定期监测溶氧,尤其在凌晨和阴雨天需加强增氧。
2. 氨氮与亚盐控制
氨氮(NH₃-N)和亚盐(NO₂-N)毒性强,需分别控制在0.5 mg/L和0.1 mg/L以下。控制方法:
- 建立完善生物滤池或利用硝化细菌制剂;
- 定期换水(每次换水量不超过30%);
- 投喂优质饲料,减少残饵腐败产氨。
3. pH值调节
适宜pH范围为7.5-8.5。pH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虾类渗透压调节和氨氮毒性:
- 使用生石灰(每亩5-10 kg)提高pH;
- 有机酸或沸石粉可降低pH;
- 避免藻类过度繁殖导致pH昼夜波动过大。
4. 藻相平衡与透明度管理
藻类可通过光合作用增氧,但过量繁殖易引发水质恶化。措施包括:
- 保持透明度30-40 cm,过小时可施用腐殖酸钠或换水;
- 定向培养硅藻、绿藻等有益藻,抑制蓝藻爆发;
- 定期使用芽孢杆菌调节藻类种群。
5. 底质改良
残饵和排泄物易在池底积累,引发底臭和病害。需定期:
- 使用底改剂(如过氢钾、微生物制剂);
- 增氧型底改产品促进有机物分解;
- 养殖中后期每10-15天搅动底泥1次。
6. 温度与盐度调控
不同虾种对温度、盐度要求差异大:
- 南美白对虾适温28-32℃,盐度5-15‰;
- 低温季节可加深水位保温,高温期加强换水降温;
- 淡水养殖需逐步驯化虾苗适应低盐环境。
7. 病原微生物防控
通过水质管理减少病原传播:
- 定期消毒(二氧化氯、聚维酮碘等);
- 补充益生菌(乳酸菌、EM菌)抑制有害菌;
- 避免频繁使用抗生素,防止耐药性产生。
8. 水质监测与预警
建立系统化监测体系:
- 每日检测溶氧、pH、氨氮等参数;
- 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控;
- 异常水质及时处理,如突发倒藻时增氧并泼洒解毒剂。
扩展知识:虾类对水质变化极为敏感,尤其是蜕壳期需特别注意溶氧和钙镁离子浓度(硬度过低时补充氯化钙)。集约化养殖中,循环水系统(RAS)可显著提升水质稳定性,但需配套蛋白分离器和生物过滤装置。此外,近年研究的生物絮团技术(BFT)通过调控C/N比促进微生物絮团形成,可同步处理残饵和净化水质。
标签:水质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