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农技农业百科信息网 >> 畜牧知识 >> 种质资源 >> 详情

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


2025-07-04

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是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、保障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领域。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:

一、保护层面

1. 原生地保护(In situ)

建立保种场与保护区,如江苏湖羊、北京油鸡等地方品种活体保种体系。重点维持群体有效含量(Ne≥100),通过系谱管理避免近交衰退。

2. 异地保存(Ex situ)

超低温冷冻技术:(-196℃液氮)、胚胎(玻璃化冷冻)、体细胞(成纤维细胞库)

DNA文库:构建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库,如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收录158个猪种全基因组数据

3. 分子标记辅助监测

采用SNP芯片(如PorcineSNP80K)分析群体遗传结构,计算等位基因频率、杂合度和FST遗传分化指数。

二、利用方向

1. 育种创新

蒙古牛抗寒基因(FGF5)、梅山猪高繁殖力基因(ESR1)的标记辅助导入

通过CRISPR-Cas9编辑MSTN基因培育肌肉增生型肉羊

2. 产业化开发

特色品种商业转化:清远麻鸡的配套系选育使产蛋量提升30%

功能性产品研发:藏猪不饱和脂肪酸提取物用于保健食品

3. 生态适应性研究

高原畜禽(如牦牛)的HIF-1α基因低氧适应机制解析,为气候变化应对提供资源储备。

三、前沿技术应用

1. 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生殖细胞发育轨迹

2. 表观基因组学在表型可塑性研究中的应用

3. 人工智能辅助的基因组选择模型(如GBLUP算法优化)

四、政策与建议

1. 完善《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》动态更新机制

2. 建立种质资源惠益分享制度,参照《名古屋议定书》框架

3. 加强种质创新国际合作,如与CGIAR系统联合攻关

当前仍需突破的瓶颈包括:超长期冷冻对细胞活性的影响、群体遗传负荷的精准评估、多组学数据整合建模等。未来应聚焦于建立从基因到产业的全程价值挖掘链条,平衡保护与开发的边界。

标签:种质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