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养殖技术手册:从入门到精通 目录1. 引言2. 养殖基础知识 - 2.1 养殖的定义与重要性 - 2.2 主要养殖种类 - 2.3 养殖环境的选择3. 养殖管理 - 3.1 饲养管理 - 3.2 疾病防控 - 3.3 繁殖管理 - 3.4 饵料及营养4. 生产技术 - 4.1 水
水产养殖水质管理的五大关键要点:
1. 溶解氧管理
溶解氧是水产养殖的核心指标,建议维持在5-8 mg/L。可通过增氧机(叶轮式、纳米曝气等)、控制养殖密度、合理投喂(减少残饵耗氧)来调节。低氧易导致鱼虾浮头,长期缺氧会抑制生长并引发疾病。注意溶氧昼夜变化,凌晨易出现低峰值。
2. 氨氮与亚盐控制
氨氮应低于0.5 mg/L,亚盐不超过0.2 mg/L。定期检测水质,通过生物滤池(硝化细菌转化)、泼洒微生物制剂(EM菌、芽孢杆菌)、换水(每次换20%-30%)等方式调控。高pH值会增强氨的毒性,需特别关注。
3. pH值平衡
最适pH范围为7.5-8.5。酸性水质可用生石灰(每亩5-10kg)调节,碱性过高则通过有机酸或换水调整。pH波动超过1.5单位/天会引发应激,需保持稳定。定期监测并注意藻类繁殖对pH的昼夜影响。
4. 藻相调控
保持藻类多样性,以硅藻、绿藻为主,避免蓝藻爆发。透明度控制在30-40cm,可通过施肥(氮磷比12:1)、接种有益藻种、使用遮光网或二氧化氯控藻。倒藻时及时增氧并泼洒解毒剂。
5. 底质改良
每周检测底泥硫化氢(<0.1mg/L),定期使用底改剂(过氢钾、沸石粉)。建议每造养殖后清塘晒底,配合微生物分解有机质。投饵区重点处理,减少残饵堆积。
扩展要点:
盐度要根据物种需求调整,骤变不超过5‰
总碱度>80mg/L可稳定水质,可用碳酸氢钠调节
重金属需用EDTA络合,尤其注意新塘的铝、锌超标
温度变化梯度<3℃/天,高温期加深水位
建立水质日志,记录DO、pH、氨氮等参数的日变化
水质管理需结合生物、化学、物理手段,坚持"预防为主"原则,不同养殖阶段(苗种、成体)需针对性调整方案,雨季要特别注意参数波动。
标签:水质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