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色防控技术在果树种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1. 生物防治技术 - 天敌昆虫的利用:通过释放赤眼蜂、瓢虫、草蛉等天敌昆虫,控制蚜虫、红蜘蛛等害虫的种群密度。例如,赤眼蜂可寄生梨小食心虫的卵,减少化
小麦抗逆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应用
1. 抗逆育种的重要性
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,但其生长过程中常遭遇多种非生物胁迫(如干旱、盐碱、高温、低温)和生物胁迫(如病害、虫害)。抗逆育种旨在提高小麦对逆境的耐受性,以稳定产量并减少农业生产损失。
2. 研究进展
(1) 抗非生物胁迫育种
抗旱性:研究发现,小麦根系结构(如深层根系发育)与耐旱性相关。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(MAS)和基因组选择(GS)鉴定出多个抗旱相关基因(如TaDREB1、TaNAC69)。
耐盐性:钠离子外排蛋白(如TaHKT1;5)和渗透调节物质(脯氨酸、甜菜碱)的积累是耐盐关键。中国科学家在盐碱地小麦品种选育中取得了显著进展。
耐高温与低温:热休克蛋白(HSPs)和冷响应基因(CBF/DREB1)的调控网络被广泛研究。例如,冬小麦品种通过VRN基因调控抗寒性。
(2) 抗生物胁迫育种
抗病性:
- 条锈病:利用抗病基因(如Yr5、Yr10)培育持久抗性品种。
- 赤霉病:通过Fhb1基因提高抗性,并结合RNA干扰技术降低毒素积累。
抗虫性:小麦蚜虫抗性基因(如Dn1、Dn2)的利用,以及转基因技术(如表达Bt毒素)在小麦抗虫中的应用探索。
(3) 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
CRISPR-Cas9基因编辑:用于精准修饰抗逆相关基因(如编辑TaGw2以提高粒重和耐旱性)。
全基因组关联分析(GWAS):鉴定与抗逆性状相关的SNP标记,加速育种进程。
双单倍体(DH)技术:快速固定优良抗逆性状,缩短育种周期。
3. 应用实例
抗旱品种推广:如中国黄淮海地区推广的“济麦22”兼具抗旱和高产特性。
耐盐碱小麦育种:山东农业大学培育的“山农20”在轻度盐碱地表现优异。
抗赤霉病品种:江苏里下河农科所的“扬麦33”通过聚合抗病基因实现高产抗病。
4. 未来挑战与方向
多抗性聚合:同时整合抗多种逆境的基因,培育广适应性品种。
表型组学与智能化育种:利用无人机、高光谱成像等技术精准鉴定抗逆性状。
气候变化适应:针对极端天气频发,选育耐高温、抗干旱的稳产品种。
小麦抗逆育种的研究不仅依赖传统育种手段,更需要结合现代生物技术,以实现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。
标签:小麦抗逆育种